物價上漲時期,百姓常抱怨“錢存銀行不劃算”,一個直接原因是存款利率低。存款利率高低,決定了銀行使用資金的成本。如果存款利率偏低,就壓低了銀行的資金成本,擴大了銀行的利潤區。測算顯示,國內銀行的凈息差普遍在2.5%至3%。
然而,隨著以后利率市場化和各大民營企業紛紛加入這一銀行“存款”大戰,對于手中握有存款的普通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平時看上去沒有多少的存款利息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有可能比現在單純把錢存在國有銀行產生更多的儲蓄利息。
但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錢袋子是否會“安全”地鼓起來。業內人士指出,作為金融消費者的普通居民,資產增值首先要跑過物價上漲,其次還得獲得與市場地位相適應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將倒逼銀行的存款、理財產品有更多差異性,老百姓理財也會出現更多選擇。
新聞事實
存款利率戰開戰
“雙節”期間,關注銀行存款利率的人們發現,銀行攬儲各出奇招,不僅存款利率上浮至頂,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節節攀升,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已經連漲八周,平均預期收益率超5%。
尤其相比“四大行”,眾多股份制銀行在上調存款利率方面顯得更加進取,中信銀行(601998,股吧)近期高調宣布,除了一年期(含)以下存款利率上浮10%外,兩年期、三年期存款利率也上浮10%。此外,近期光大銀行(601818,股吧)也推出了存款優惠政策,存款利率全線上浮了10%。目前該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調至3.3%,而兩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只要達到10萬元以上也能享受利率上浮10%的優惠。
除了存款利率上浮之外,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近期也不斷上漲,不少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都突破了5%,有的甚至達到了6%。據統計,截至2013年9月29日,9家商業銀行共發行68款國慶節專屬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4%,比中秋節專屬理財產品的5.15%高出0.09個百分點。
利率市場化真的來了嗎?然而,在業內人士眼里,雖然以上這些舉措更多的是銀行基于季末流動性緊張和考核壓力使出的攬儲招數,并不是真正的利率市場化,但倘若有朝一日存款利率真的完全放開了,這對于銀行來說無疑將是一場“大考”。
“利率市場化長遠來看是一個好事情,可以倒逼銀行真正把以客戶為中心落到實處。因為利率市場化不到位,造成銀行業同質化競爭,大銀行靠機構,中小銀行靠關系。”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表示,對國內銀行業來說,傳統的存貸款利率管制下,銀行只要能拿到存款,利差收入就有保障,這導致了各種存款大戰,及動用各種關系拉存款,這派生出種種不規范的行為。有時候,辛辛苦苦創新產品、改進服務所帶來的存款還不如一個“硬關系”帶來的存款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一浮到頂”的銀行相比,國有大行“我自巋然不動”。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四大行網點的公開信息顯示,存款利率還是維持原有的標準未變。以整存整取利率為例,1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為3.25%,2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為3.75%、3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為4.25%,而5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為4.75%。
為此,有銀行人士指出,目前居民存款主要集中在大行手里,如果將利率全面上浮,會造成經營成本迅速上升的局面,這也是大型銀行短期內不會將存款利率全面上浮的原因之一。
現狀分析
存款從此“貨比三家”?
既然有銀行給出了更高的利率,把存款取出來“搬家”到這些銀行,豈不是利息收益會劃算一些?對于消費者的這一疑問,銀行業人士建議仍需根據具體情況“細思量”。
“是否需要將存款"搬家",最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分析,首先得算一算經濟賬。”理財師陳亮表示,對于3年期、5年期這些中長期存款來說,除了
看利率差別帶來的收益外,也不能忽視時間成本。
比如說,30萬元的5年期存單按4.75%利率計算,5年下來可以獲得71250元利息。存了一年再轉存到更高利率5.225%的銀行,相當于6年后才能獲得78375元利息。而30萬元加上71250元利息再存一年,按照3.25%的基準利率計算,可以獲得12065元利息,這種“5+1”獲得的本息是383315元,比轉存之后獲得的本息378375元多出4940元。“也就是說,如果存單已經開始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提前支取并不劃算。”陳亮表示。
某國有銀行的人士告訴記者,“連日來確有不少投資者打電話或前來柜臺詢問有關利率市場化的問題,雖然目前行里暫沒有跟進動作,但利率市場化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是絕對的利好。”他指出,“利率市場化將加劇銀行業的競爭。銀行有了利率自主權,為贏得市場和客戶,吸引更多存款,將更為注重金融工具和營銷創新。目前貸款利率實現市場化只是第一步,中長期來看,更為關鍵的存款利率市場化也將是大趨勢,這樣以來,市民在銀行存款將會獲得更高利息。”
實際上,去年6月份央行將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浮空間擴大至10%后,大多數銀行就紛紛跟進將一年期(含)以下存款利率“一浮到頂”,而中長期存款利率則“按兵不動”。不過,近期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瞄準中長期存款利率,中長期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收益率也不斷上揚,這和銀行存款壓力大不無關系。
對此,理財專家建議,未來市民在存款時,不妨先“貨比三家”,仔細對比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遴選最優惠的一家。另外,利率市場化后,理財產品也將隨著市場更多元化,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也會隨之水漲船高。某商業銀行的理財專家建議,目前該行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遠高于同檔存款利率,這類理財產品仍有配置價值,市民可選擇和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符的中長期高收益產品。此外,選擇在月末、季末等時間節點購買,往往能夠收獲更豐。
焦點透視
利率市場化路漫漫
“目前來看,商業銀行對利率市場化的準備仍很不夠,一些銀行行長甚至認為利率市場化—尤其是存款利率的放開,仍是遙遙無期。”業內人士指出,央行一旦取消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管理、完全推進利率市場化,必須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基準利率的確定;二是基準利率向市場利率的傳導。因此,利率改革必須步步為營,還需多方面保證。
長期跟蹤利率和匯率研究的江蘇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認為,尚需在三個方面進一步做好準備:一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險(放心保)(放心保)制度;二是資源性價格體制管理的市場化—這與利率市場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是監管部門也要自覺適應利率市場化。
從國際經驗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存貸利差短期普遍收窄,長期分化;資產負債結構發生調整;盈利模式和業務模式發生轉變,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風險進一步加大,風險管控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行業大洗牌,機構數先增后減等。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據悉,醞釀兩年多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監管標桿即將出爐。銀監會日前發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首次引入了流動性覆蓋率這一新指標,要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五年內達到100%,這一新規將令銀行的流動性再度承壓。
或者正是考慮到各大銀行承受能力,《辦法》給足了銀行達標所需的時間,《辦法》給出的達標最后期限為2018年底,在過渡期內,該項指標應當在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別達到60%、70%、80%、90%。
“新指標的引入雖然看似有些嚴格,但是長遠來看能讓銀行更從容地應對季末、年末的資金考核。未來讓流動性緊張事件發生概率減小。”某國有銀行負債部相關分析師補充道。
事實上,相關保障措施還關系到作為金融消費者的老百姓的利益。多位知名專家曾多次呼吁,保障百姓利益,存款保險制度最為關鍵。銀監會相關負責人也直言,將進一步促進商業銀行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合理匹配資產負債結構,增強商業銀行和整個銀行體系應對流動性沖擊的能力。
來自:大眾搬家